教学运行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> 教学科研 -> 教学运行 -> 正文

破解“学用脱节”难题,武汉这所高校打造“人才定制”生态链

信息来源: 发布日期:2025-07-25

“这些学生专业底子硬、上手快,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突出!”近日,武汉市海联天下物联网有限公司企业人事部经理刘红艳对ylg060net永利娱高的毕业生赞不绝口。在该公司,近三成技术骨干来自这所学院。学生成为企业争抢的“香饽饽”,源于学院近些年探索的一套“人才定制”培养模式。

靶向“痛点”:破解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
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,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“水涨船高”。然而,高校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“两张皮”、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“相脱节”的现象,成为许多毕业生求职路上的“隐形门槛”,企业抱怨“毕业生得回炉再造”,学生苦恼“学的用不上”。

如何破解这一难题?该学院领导班子以超前的战略眼光,决心打破传统办学模式的壁垒,将人才培养的“供给侧”与产业需求的“市场侧”紧密联结。

“大学的围墙不能成为阻碍人才成长的壁垒,我们必须主动拥抱产业,让企业的需求成为我们办学的‘指挥棒’。”该学院负责人一语道破了改革的核心。正是基于这一办学思路,学院彻底扭转了过去“教师教什么、学生学什么”的惯性,转而探索“产业需要什么、我们培养什么”的育人新路。

“私人定制”:为产业培养“适销对路”的工程师

为了实现精准对接,学院打出了一套“组合拳”。

首先是“对准航道”。学院调研小组跑遍长三角、珠三角产业链,甚至蹲点光谷科技园。当发现芯片设计人才缺口巨大后,果断停招传统专业,新增了产业急需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。

其次是“按图索骥”。学院联合多家单位,共同绘制出高级硬件工程师等岗位的“能力-知识-素养”图谱,并以此为蓝本,“逆向”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,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指向明确的岗位能力。

更重要的是“链式成长”。学院打造了“创意—创新—创业”三创融合的实践链条。学生从大一开始就通过企业专家讲座激发创意,在项目式学习中锻炼创新思维,并依托28个专业实验室和校企合作基地“真刀真枪”地参与真实项目,最终在导师引导下尝试创业。

课堂“革命”:从“灌输式”到“沉浸式”的四个转变

如果说产教融合是顶层设计,那么课堂教学就是成败的关键。为此,学院推行了一场深刻的“课堂革命”,实现了“四个转变”:

从传统到智慧:借助“学习通”“雨课堂”等工具,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常态,教师能精准掌握学情。

从知识到能力:项目研讨、团队协作取代了“教师一言堂”,学生在“做中学”里锤炼真本领。

从灌输到实践: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被大量引入课堂,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。

从封闭到开放: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,学生走进企业实习,实现了课堂与产业的“无缝对接”。

成果斐然:学生“能文能武”,就业率薪资“双高”

这套“生态链”育人模式结出了累累硕果。近年来,该院学生毕业设计来源于实验、实习、工程实践等的比例提升至85%以上;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屡获大奖,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;本科生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、申请专利已不是新鲜事,还成功孵化了1家大学生创业公司。

“出口”的畅旺是最好的证明。近3年,该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80%以上,用人单位满意率高达92.7%。这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育人体系,不仅为该校赢得了赞誉,也为湖北省乃至全国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“武汉方案”。

(通讯员阳子轩)

大武汉号报道  http://www.app.dawuhanapp.com/p/46841865.html